有人说我冒了很大风险,其实我什么互联网风险都没有。那些失去就不会回来的东西才叫风险。” 互联网在极短时间里所创造的一个接一个的商业传奇,点燃了网络所能够触及的每一个角落。当然,渴望利润的风投,绝不仅仅将他们的视线局限在硅谷,整个美国乃至全球,都在他们的视野中。
1996年11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张朝阳,怀揣着从硅谷获得的22.5万美元的互联网风险投资,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开通了一家与雅虎十分相似的网站:搜狐。而这笔投资也让广大的中国人,真切感受到了风投的力量。 今天已经习惯于指点江山的马云,曾在北京富华大厦的一间会议室里,见到了传奇投资人孙正义,短短6分钟的交流,他便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投资,更多相关知识:http://www.yanhuangzixun.com。
如今,似乎能够呼风唤雨的马化腾,与国际投资人共进了一顿价值10元的午餐,他的账户里,便汇入了220万美元的资金。 “刚来中国互联网风险投资的时候,曾投资过两三个有些想法但更有政府关系的企业,但都以失败告终。”德丰杰投资基金公司联合创始人提姆·德瑞普说,“在硅谷,我们把钱投给有想法的年轻人,我们转念一想,为什么不在中国尝试投资这些人。于是就有了百度、分众传媒和易宝支付,还有所有伟大的公司。” 直到今天,大量涌进的国际互联网风险资本,搅动着这片拥有特别积累的土地,刺激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如果还开展CDN业务,需要办理
CDN许可证。
20世纪90年代末的硅谷,无论是在校的还是刚毕业的学生,只要你拥有一个关于互联网风险的创意,就能轻松地凭借一份简单的企划书,获得可观的投资。以果敢与理性著称的风险投资家们在这股前所未有的狂热气氛中,变得盲目而疯狂。 从1996年开始,硅谷每5天就有一家公司上市,每天都会新增62位百万富翁。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统计,1996年,互联网产业的投资额占当年风险资本总额的60%,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个比例一直有增无减。
迈克尔·莫里兹形容当时的情景:“在飓风中,我们忙得人仰马翻,脑子也都没办法再理性地思考了,很多人都失去了方向。” “到处都是保时捷,你还可以看到法拉利、兰博基尼和玛莎拉蒂。”说到那个时代,马克·韦伯依然记忆犹新。 美国《新闻周刊》编辑、《大泡沫》作者丹尼尔·格罗斯回忆当时的硅谷:“这些公司可能并没有业务,但他们还是会在《新闻周刊》购买整个广告页。可以说一些公司唯一出售的就是他们的股票,他们唯一能够出售的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