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节点的处理器负载、应用系统负载、用户数量、可用的网络缓冲区、可用的系统内存或者其他的与系统资源有关的负载状态信息通过节点上的代理软件传递给均衡节点,由均衡节点做出决策。
负载均衡的一个要点是节点的资源使用状态。由于该类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系统中各节点的资源使用状态尽可能达到平均,因此准确地把握节点负载状况,并根据各个节点当前的资源使用状态动态调整负载均衡的流量分布,是负载均衡与调度考虑的关键问题,更多相关知识:http://www.yanhuangzixun.com/。
负载均衡通过重新分配系统负载,使各服务器间负载达到相对均衡,从而降低任务的响应时间,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使系统的性能得以提高。它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访问质量。
(2)提高服务器响应速度。
(3)提高服务器及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
(4)避免了网络关键部位出现单点失效。
(5)解决网络拥塞问题,服务就近提供,实现地理位置无关性
。
负载均衡方案的选择与评估 负载均衡问题的首要环节就是如何衡量服务器性能和当前的负载均衡状况,给出合理的负载均衡指标。衡量服务器性能和当前运行情况的有效衡量指标包括:
(1)CPU利用率。
(2)内存使用率。
(3)带宽利用率。
(4)硬盘IO吞吐率和网络IO吞吐率。
(5)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服务次数。
(6)单位时间内连接客户数。
(7)完成一个请求任务所用的响应时间。 理想的负载指标应满足以下条件:测量开销低,能体现所有竞争资源上的负载,各负载指标在测量及控制上彼此独立。
在引入负载均衡方案时不管是采用哪种方式都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采用负载均衡方案后,服务器接收和转发数据报的速度及负载均衡的整体检测能力是首先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如果还开展IDC业务,需要办理IDC许可证。
(2)负载均衡方案应能满足网络流量不断增长的需求,能均衡不同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之间的负载,能均衡不同流量的负载。
(3)负载均衡设备自身出现故障时应该有良好的冗余解决方案,保证可用性,避免系统遭受重大损失。
负载均衡的原理
负载均衡的工作原理 负载均衡的作用就像轮流值日制度,把任务分给大家来完成,以免让一个人过度劳累。但是与轮流值日制度不同的是,它是一种动态均衡,通过一些工具实时地分析数据包,掌握网络中的数据流量状况,把任务合理分配出去。对于不同的应用环境,使用的均衡策略是不同的,所以均衡策略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形式。